in

腸道「益菌移民」可有助醫病?

相信不少人對器官移植耳熟能詳,甚至身邊有朋友曾經接受過腎臟或心臟移植手術。不過「腸道微生物群移植」,大家有沒有聽過?

研究發現腸炎患者的菌群明顯異於健康人士,肥胖與纖瘦的人士的菌群亦明顯不同。事實上,近年越來越多科學證據顯示腸道微生物群失衡或惡質化,可能引致各種不限於腸道的疾病,包括肥胖、風濕炎症、心臟病,甚至是癌症。

腸道是人體第二個大腦 健康菌群助腦部良好運作

腸道是消化系統的主要部分,約有100萬億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,統稱微生物群(簡稱:菌群)。腸道負責吸收營養及排泄廢物毒素,亦對人體免疫反應及新陳代謝起關鍵作用。它亦被喻為人體的第二個腦袋,因其有著與大腦緊密的神經連繫,稱為腸腦軸線。我們的腦部並不是獨立單向運作的,腦袋就像公司的社長,而腸道菌群就像公司的員工。如果有好員工不時向社長彙報公司的情況,社長就可發出好的決策,公司自然運作良好。換言之,有好的菌群有助神經系統運作。

那麼怎樣才算是健康的菌群? 最好是狀態是好菌多於壞菌,以及保持菌種多樣性。就像一間優秀的公司要有好員工,亦要有多樣化的技術和不同崗位。好菌一般喜歡天然食物、五色蔬果等;相反,壞菌比較鍾情油脂食物。所以要培養出好的微生態環境,最簡單便是良好的飲食習慣。

腸道微生物群移植 過程嚴謹成效高

既然腸道的菌群好與壞,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健康,我們能否加以利用來治病?答案當然是可以。這個療法稱為腸道微生物群移植,方法是從健康人士捐贈的糞便中,將糞便元素消除,然後提煉出治病用的益菌群,再經內視鏡或灌腸等方法,移植到病人身上。誠然,這方法聽來不怎麼優雅。但事實上,整個製作過程要求非常高,捐贈者會接受十分嚴格的篩查及化驗,確保生活習慣良好,以及沒有傳染病。

糞便中提煉益菌群 有效治難辨梭菌感染

在臨床應用方面,微生物群移植現時主要作為難辨梭菌感染的救援治療。感染難辨梭菌後,患者時常出現肚痛、腹瀉或便血等症狀。現時可以對付難辨梭菌的抗生素非常有限,普遍成功率只有七成。然而,在科研實證支持下,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認可微生物群移植作為難辨梭菌感染的治療,成功率達九成。除此之外,研究更顯示利用定期的微生物群移植,可有效改善潰瘍性結腸炎、克隆氏症、腸易激綜合症,或慢性便秘的症狀。

大便菌株或成大腸癌風險指標

那麼在其他疾病範疇,情況又如何?都巿人最較關心的肥胖、糖尿病和腸癌等疾病,都和腸道微生物群息息相關。例如有不少案例報告,肥胖人士接受腸菌移植後瘦了十多公斤。當然亦偶有失敗的案例,這可能反映醫學家還未找到最佳的菌株組合。不過讓人驚喜的是,越來越多研究所顯示某些菌株可能會減少或增加大腸癌的風險,將來醫生有可能會用大便菌株作為大腸癌篩查的指標,甚至利用腸菌移植作防癌用途。

隨著醫學界對腸道微生態系統的研究,發現很多疾病都與腸道微生物群失衡有關。腸道微生物群移植暫時作為若干病症的實驗性治療選項,未必是唯一關鍵,但有可能是很重要的一個輔助環節。讓我們期待往後的醫療新進展!

患自閉或柏金遜? 腸菌移植或有助治療

據一些小型研究推斷,腸菌移植或能治療自閉症、多發性硬化、柏金遜症或風濕炎症等,其真正成效有待大型醫學研究證明。

余文清醫生

腸胃及肝臟專科醫生

【精確醫療】「沉默殺手」卵巢癌

【精確醫療】本港最常見癌症第一位「大腸癌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