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

有福之人具備的五種特徵

在生活中,大家都希望自己是個有福之人,雖然人們對福的認識不盡相同,但總還有那麼一點規律可循。有福的人一般具備什麼特徵呢?末學總結了以下五點,供大家參考:

一,孝敬父母。
古人說:“百善孝為先”。孝敬父母不但是做人的根本,也是立國之本。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,那他怎麼還會去愛其他人呢?
所以在漢代,孝廉是察舉制的科目之一,國家選拔人才,首先要考察這個人是不是孝敬父母,要派官員去他的家鄉考察,向周圍四鄰了解一​​下情況。如果有人反應他在家不孝敬父母,那就完了,不管他有多大的才能,政府也不會錄用了。
我們常常說父母是根,子女是枝葉,父母這個根要是澆灌不好,那枝葉就不會茂盛。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,獲得社會的尊重,這樣的人才會有福。
孝敬父母,不僅僅是養父母之身,更要養父母之心,關鍵在這個“敬”字,如果沒有這個“敬”字,那就和養馬、養寵物沒有什麼區別了。

二,感恩一切。
一個懂得感恩的人,才會懂得別人的付出,才會願意為別人付出,這樣的人才是厚道之人,才是有福之人。
但往往我們並不懂的感恩。尤其是對自己的親人,對關心、愛護我們的人,我們習以為常,總覺得這都是他們應該為我們做的。我們不但不會去感恩,反而還會去挑剔他們,他們做的有一點不合我們的心意,就會鬧情緒,發脾氣。久而久之,我們就會變得自私自利,一切以自我為中心,走到社會上,就會處處碰壁,到時候不知道反省自己,還會怨天尤人。
真正懂得感恩的人,不但對父母、親人、朋友等等身邊的人抱有一顆感恩之心,就是對天下眾生、世間萬物也都抱有一顆感恩之心,甚至對自己的仇人、憎恨自己的人,也同樣抱有感恩之心。這樣的人胸懷才會廣大,懂得為他人付出,為社會大眾付出,為天地萬物付出,他的福報自然就越來越大。

三,積德行善。
古人講:“人行善,福雖未至,禍已遠離。人行惡,禍雖未至,福已遠離”。
積德行善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,但往往做不到。古人常說要積陰德,就是做好事不宣揚,不是為了行善而行善,不是為了求福報而行善,不是刻意而為之。用佛家的話講叫“隨緣”,不是刻意找善事去做,那就夾雜了,屬於攀緣了。真正的積德行善,是自然而然的,完全出自於自己的良知,沒有什麼企圖和動機。路見不平,拔刀相助;見人危難,生憐憫心,這是隨緣行善。
行善不在大小,關鍵在發心,所以才有了那句名言:“莫以善小而不為,莫以惡小而為之”。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,周圍那些心存善念,樂於助人的人,雖然平常也看不出與別人有什麼不同,但過上十年、二十年你再看看,肯定是不一樣的,這種例子比比皆是。這就應了《易經》上那句話了: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”,只要我們真正發心去積德行善,福報終有一天會降臨。

四,知足常樂。
人們煩惱的根源,不是得到的太少,而是要求的太多。其實我們現在的社會,物質已經相當豐富,溫飽早已經不成問題了。但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,煩惱卻越來越多,得到了星星,還想要月亮,慾望是無窮無盡,總是無法得到滿足。
反觀古人,那時候的生活條件,和現在無法相提並論,但人家過得卻有滋有味。這一點,我們通過古人的詩詞歌賦就能看出來,沒有好的心情,他是寫不出那種意境來的。為什麼人家心情好?不是物質享受的多,而是人家懂得知足而樂。
孔子就曾經稱讚他的弟子顏回說:“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”。你看人家這心境,要什麼沒什麼,過得還很開心,很快樂。我們現在人終日奔波苦苦追求的,不就是快樂二字嗎?其實很簡單,只要懂得知足而樂的道理,你馬上就快樂起來了。每天過得很快樂,心情很好,這就是最大的福報。

五,活在當下。
在《列子.天瑞》裡有一篇寓言,叫“杞人憂天”:杞國有個人,整天就擔心天會塌下來砸到自己,又擔心地會陷下去,自己無處立足。以至於吃飯也吃不香,睡覺也睡不踏實。
這個寓言看起來好像是個笑話,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我們經常為過去發生的事而懊惱,也經常為將來還未發生的事而憂慮,為此我們付出了很多精力和世間。其實這些憂慮都是多餘的,不但於事無補,反而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煩惱。過去的已經過去,未來的還沒有來到,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,就是當下這一刻,這才是最值得我們珍惜的。

想做一輩子夫妻要學懂的事

跟住珍妮花·安妮斯頓減肥
「我唔會比自己餓親」